当前页面:首页 > 科研动态

未来15年大豆科技工作的方向和关键领域
发布时间:2011-12-19    浏览次数:

未来15年大豆科技工作的方向和关键领域

    高产和稳产是我国大豆科研和生产发展的首要方向。过去,对育成品种的评价过分注重高水肥条件下的高产指标,而忽视一般生产条件下的产量表现。今后,在尽力提高产量潜力的同时,应着重选育适合大面积生产的稳产、高产品种;通过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等手段,不断引入异源种质(基因),拓宽大豆的遗传基础;组织大豆育种协作网,健全分区评价体系,通过穿梭育种、多点试验,筛选、鉴定、选育株型理想、光温反应钝感、抗病虫性强、耐逆的品种和育种中间材料,提高育成品种的适应能力;深入开展稳产性相关性状的遗传、生理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研究制定综合配套的栽培技术体系。

    品质改良是未来大豆育种和栽培的另一重要方向。要根据市场需要,重点选育专用优质专用品种,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改进大豆的品质。

    为满足我国大豆生产不断增长的需要,未来15年内,必须在以下技术领域不断取得进展和突破:

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相结合的高效率育种技术及基础理论;

重要性状(如产量、抗病性、抗虫性、而逆性、光温反应、品质等)的鉴定、优良材料筛选、特异种质资源挖掘技术体系;

重要基因的定位、克隆、转化、高效表达技术,特别是不依赖于基因型的高频率转化、再生体系;

大豆杂种优势利用技术;

高产、优质、高效(节水、肥料高效利用、高固氮、节能)栽培的原理和技术;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原理和技术;

大豆品质性状形成的原理及品质改良方法;

大豆加工利用技术;

大豆基础生物学研究,如生长发育、光合作用、生物固氮、抗性机制、功能基因的结构、表达和调控规律等。

    为分阶段、有步骤地解决大豆生产和科研中的关键问题,可按5年计划为单位,选择不同阶段的优先领域:

十五期间,重点筛选和选育在株型、产量性状、抗性、适应性、品质性状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优良品种和中间材料;构建大豆核心种质库;对一些重要性状,如对重要病虫害的抗性、耐逆性、光温反应、品质性状等进行分子标记,克隆23个重要基因;完善大豆植株再生和转化体系,争取育成重要目的基因稳定表达的转基因大豆品种;深入开展与产量、抗性、适应性和品质有关的遗传、生理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确定适合不同地区条件的高产理想型;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基因向更多的材料转移,通过广泛测交,获得强优势组合,筛选高效传粉昆虫;大力推广新育成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使全国大豆平均单产达到2050kg/hm2,比目前增加15%。

十一五期间,育成并推广一批具有突出产量潜力、适应性强、品质优良的新品种,研究并推广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选育具有突破性产量潜力的优异材料;杂种优势利用进入中试阶段;全面开展重要性状基因的定位、克隆、转化工作,并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大面积推广利用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全国大豆平均羊产达到2200 kg/hm2,比目前提高25%以上。

十二五期间,育成并推广在产量、适应性、抗性、品质等综合性状方面有突破性的品种,杂种优势利用进入生产应用阶段;全国大豆平均产量达到2400kg/hm2,比目前增长35%以上,部分产区达到或超过当时世界平均单产,重点研究和采用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方法;在大豆产量形成、生长发育、生物固氮、功能基因组等基础研究的关键领域做出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

 

 上一篇:大豆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

 下一篇:高油、高蛋白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鲁CP备11033178号-1

主办: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电话:0534-2321660 地址:德州市德城区德兴中大道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