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首页 > 科研动态

玉米耕葵粉蚧的发生与防治
发布时间:2012-06-29    浏览次数:

玉米耕葵粉蚧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耕葵粉蚧属同翅目,粉蚧科,是寄生玉米根部的一种新害虫,除玉米外,还为害小麦、谷子、高粱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及杂草。

  一、为害特点 主要为害夏玉米幼苗,以若虫和雌成虫群集在近地表的茎基部、根部和叶鞘内刺吸汁液,玉米受害后茎基部发黑,根尖变黑腐烂,严重时根茎变粗畸形,不能结实;地上部植株生长矮小细弱,茎叶发黄,叶尖和叶缘干枯,逐渐扩展至整个叶片干枯,严重时整株死亡,对产量影响很大。

  二、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3~4.2毫米,宽1.4~2.1毫米,扁平长椭圆形,红褐色,全身覆一层白色蜡粉,眼椭圆形发达而突出,触角8节,足发达。雄成虫较小,深黄褐色,3对单眼紫褐色,触角10节,口器退化,胸足发达,3对足,前翅长0.83毫米,白色透明,后翅退化为平衡棒。

  卵:长0.49毫米,长椭圆形,初橘黄色,孵化前浅褐色,卵囊白色,棉絮状。

  若虫:共有2龄,1龄若虫体长0.61毫米,无蜡粉;2龄若虫体长0.89毫米,宽0.53毫米,体表出现白蜡粉,触角7节。

  蛹:体长1.15毫米,长形略扁,黄褐色,触角、足、翅明显,茧长形,白色柔密,两侧近平行。

  三、发生规律 玉米耕葵粉蚧1年发生3代,以卵在玉米根茎上及周围土壤中越冬。第1代发生于4月下旬至6月中旬,主要为害小麦,被害部可见白色絮状物。第2代发生于6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主要为害夏玉米幼苗。第3代发生于8月上中旬至9月中旬,主要为害玉米和高粱,但此时作物已近成熟,对产量影响不大。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雌成虫开始做卵囊产卵越冬。初孵若虫先在卵囊内活动1~2天,再向四周分散,寻找寄主后固定下来为害。1龄若虫活泼,没有分泌蜡粉保护层,是药剂防治的有利时期;2龄后开始分泌蜡粉,在地下或进入植株下部的叶鞘中为害。

  四、防治方法 1.轮作换茬。玉米耕葵粉蚧对寄主选择性强,只危害禾本科植物,不为害双子叶作物。对发生严重的地块,可改种棉花、大豆、花生等双子叶作物。

  2.种植抗虫品种。据报道,苗期发育较快、抗逆性较强的如农大108、鲁单50等品种,基本不受害。

  3.加强栽培管理。小麦、玉米等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灭茬,并将根茬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增施有机肥、磷钾肥,促进玉米根系发育;及时中耕除草;玉米生长期遇旱及时浇水,保持土壤墒情适宜;麦田适时冬灌,都有利于减轻其发生和为害。

  4.药剂防治。①种子处理。播种前,用35%克百威种衣剂按种子量2%~3%进行包衣处理,或用60%甲拌磷乳油(或50%甲基对硫磷)与水、种子按1:50:500的比例拌种。②药液灌根。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在玉米耕葵粉蚧若虫2龄前是药液灌根防治最为有利的时期。可选用48%乐斯本、40%毒死蜱、50%甲胺磷、40%氧化乐果或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灌根,或将喷雾器拧下旋水片喷浇玉米幼苗基部。

 

 上一篇:夏季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措施

 下一篇:2012年二点委夜蛾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鲁CP备11033178号-1

主办: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电话:0534-2321660 地址:德州市德城区德兴中大道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