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味颠倒”乃大葱价格与鸡蛋价格出现倒挂。几个一线城市的农贸市场内,相貌稍好的大葱每公斤没10元以上甭想拎进菜篮子。这样的价格几乎和眼下的鸡蛋价格差不多了,离猪肉中的“统肉”价格也差不了多少。
大葱价格飙升,还“拉上”小葱价格跟着蹿升。刚过去的双休日,本市农贸市场的小葱价格每斤10元仍有价无货。这不,以往买完菜摊主总会送几根小葱,这些天改为送几头大蒜。
一个“米袋子”,另一个“菜篮子”,对于政府,前者犹如“手心肉”,后者如同“手背肉”。任何时候,尤其是每年各级开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总是依例重申“手心手背都是肉”。但一到实际操作时,对“米袋子”通常“疼爱有加”,对“菜篮子”则往往“顺其自然”。
农民种粮,国家年年实行最低保护价兜底包收。其情形是,当市面上粮价高于国家收购价,粮农可将粮食卖给市场;当市面上粮价跌破国家最低保护价时,各级国储粮按最低保护价敞开收粮。有此项特殊政策兜底,且此项特殊政策总体上能执行到位,近年来,国内粮价总体呈只涨不跌态势,市面上零售米面价亦未出现大起大落。
虽说“菜篮子”与“米袋子”对民生是同等重要,但政府对“菜篮子”重视却明显不如“米袋子”。别的不说,光对本可起到稳定零售菜价的蔬菜,譬如土豆、大白菜、卷心菜、白萝卜等易于储藏的蔬菜,政府始终没有采取按最低保护价实行补贴收购的政策。
阳春三月,雨水充沛,照说是一年中蔬菜品种最丰富、菜价最便宜的季节。可不论本地还是外地、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开春后的菜价非但没有普遍回落,反倒呈普遍的节节走高态势。这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种菜的各种成本开春后都呈刚性上涨。第二、政府前年、去年大力整治蔬菜流通环节“雷声大而雨点小”。除了高速公路“买路钱”基本做到不收外,其余各项整治承诺多数放了空炮抑或“哑炮”。
就以大葱为例,它从地头到餐桌最多须经历葱农-小经纪人-大经纪人-大批发-中批发-小批发-零售摊主-市民餐桌共八大环节。其中从小经纪人到小批发之间还有几道运输环节。简言之,从小经纪人到小批发之间大小十多次“过手”就得产生十多笔加价。一旦货源紧缺,每个环节加价就越“狠”。如此这般,10元钱只买两根葱实乃既怪亦不怪。
此外,蔬菜产销信息不对称也是老大难——不是因为信息采集整合太难,亦不是信息整合的软硬件不过关,而是政府不舍得费力气来做这件事。金融危机后,商务部与国家统计局合作,开始每周公布蔬菜销价信息,运作数年已经上轨。可在影响菜价稳定权数更重的供给环节,针对千万菜农的种植信息采集发布却迄今白板一块。若在现有蔬菜销价信息采集发布平台上嫁接种植信息采集发布功能,打造一张覆盖全国的蔬菜产销信息发布网,类似这些年各类蔬菜价格大起大落的情形完全有可能大为减少甚至于避免。
稳定蔬菜价格乃稳定民心,本身就系确保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各级政府当狠下决心真抓实干,辅之于信息化产销、整治流通环节、落实农超对接、“大路菜”保护价兜底和菜场“回归公益”等一揽子综合措施,类似“鸡蛋炒大葱”的百姓之怨岂有化不开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