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首页 > 服务三农

解决“谁来种地”已是当务之急
发布时间:2012-03-19    浏览次数:
   农业兴,则百业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农业现代化。然而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未来农村靠谁经营成为严峻问题。

  “十年后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农业现代化靠谁实现?难道是依靠留在农村的老弱病残的剩余劳动力吗?”——在农业界全国政协委员们看来,为不让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落空,解决“谁来种地”已是当务之急。

  “比较效益低,自然没人愿意干”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末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如果加上户籍尚在农村的大量农民工和外出务工人员,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已相当有限。事实上也是如此,在很多农村留守人员中除了老人就是小孩,土地撂荒严重。

  农业界的委员们认为,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越来越多的农民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已经完全对农业提不起兴趣。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人对农民这个职业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农业的弱势以及过低收益,无法激起他们创业的激情。

  “现在农村主要是‘3899部队’(妇女、老人的代称)在种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黄鸿翔委员指出,务农收入不如外出打工高的矛盾不解决,这一趋势在短期内很难改变。

  事实上,为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国家近年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免除农业税,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等。但现实是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仍前赴后继地选择了进城。

  “种田比较效益低,自然没人愿意干。”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委员看来,“谁来种地”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人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关系农业生产效益的问题。当前,农民收入的大部分来自非农产业,自然没人愿意种地。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针对“谁来种田”问题,农业界的委员提出,需要在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等方面下功夫。

  “国家对农业中等职业院校实行免学费的政策是非常正确的,这是在培养下一代农民。”甘肃农业大学教授尚勋武委员建议,国家应该着手培养农村新知阶层,打造规模种地新军。他认为,未来种地的农民应该是经过中等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后,有知识、爱农业的职业农民,他们将逐步替代老一辈没有文化的农民。

  王玉佩委员也表示,要抓好新型农民培养工程,大力发展农民培训和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种养大户、农机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队伍。此外,要特别注重对农村创业人才的培养。他指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无论是农民自身,还是各级决策者和执行者,都应改变对“三农”的传统看法,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改变“三农”弱势的地位。

  “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国家应该大力扶持。”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委员认为,要优化农村人力资源结构,政府应大力培育创业型农户,并为他们设立发展专项资金,并搭建农民创业平台,逐步形成有利于农民创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可以以培育特色产业为重点,以土地优惠、贷款贴息、减免税费、经营补贴、政策优惠和后期奖励等方式予以扶持。”他说。

  靠规模和科技实现农业现代化

  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指出,“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发展的前途和方向是走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路径。但实现创新,必须“以人为本”,若没有相应的技术人才作保障,甚至连基本的劳动力都不足,那么技术创新就只能成为空话。

  “长远来看,今后土地要逐步流转集中到少数大户手中,不这么走,种粮的比较效益很难上来。”黄鸿翔委员指出,种地要出高效益,首先要在规模化上下功夫。有了规模化,才能达到农业标准化,科技的优势才能更好地体现。[Page]

  此外,黄鸿翔再次强调了科技创新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性。

  他建议积极开发有利于增产征收的传统的、实用的农业技术,“当前应尽快改变传统的施肥方法,引导农民通过科学施肥,在稳定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对土壤进行保护和培肥。”同时他还建议,应加快发展能促进今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生物技术,这样才能确保我国未来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80后、90后农民缺乏从事农业生产意愿

 下一篇:两院院士指出要提防人口大国无人种地处境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鲁CP备11033178号-1

主办: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电话:0534-2321660 地址:德州市德城区德兴中大道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