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国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民族、民间文化的主要源头也在农村。但是目前,农村又是我国文化基础最薄弱、发展最滞后的区域。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中央对文化建设所提出的总体目标和一系列战略部署就不可能实现,同时也就不可能有全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因此,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事关全局、关乎长远,意义非常重大。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农村要实现全面发展,不仅需要物质财富的富足,还要有精神的充实和文化的繁荣,更要有广大农民群众文明程度的提升。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在精神层面求新、求乐、求变的愿望日益强烈。这就需要我们尊重他们的意愿、满足他们的需求,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向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与城镇居民一起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是解决好当前农村中信仰、道德问题的需要。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日益深入,人们的思想日趋活跃、观念不断碰撞,精神文化生活的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用积极健康的文化产品和活动进行引导,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不健康的行为方式就会乘虚而入。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些农村,聚众赌博、吸毒贩毒等恶习又死灰复燃,封建迷信思想又有所抬头,非法宗教活动又有蔓延之势,致使在少数农村出现了信仰迷茫、精神空虚和道德滑坡。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只有通过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寓教于乐、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引导农民群众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重塑正直善良、互助友爱、诚实守信的道德操守。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是促进村民关系和谐融洽的需要。邻里关系、村民关系和谐融洽,是乡风文明、农村稳定的重要前提。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一个变化就是邻里之间、村民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明显减少,人际关系日趋淡漠,加之少部分人追逐利益的冲动日益强烈,从而导致邻里关系不断疏远、村民之间互助友爱的传统逐渐丧失。在个别地方,由于很小的利益纠纷,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矛盾冲突。对于这样的现状,应该通过把分散的村民重新组织起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他们在快乐愉悦的活动中进行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增进彼此间的认同感和亲近感,进而构建友善融洽的村民关系,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营造有益的文化氛围。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是抚慰心灵、排解孤寂的需要。在广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的过程中,农村留守老人和少年儿童的现象日趋凸显,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孤独寂寞、亲情缺失,严重影响了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要改变这种状况,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提供乐观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来体现社会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增强他们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公平的需要。享受基本的、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也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职责。当前,在城镇居民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的同时,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落后的农村,大多数农民群众还享受不到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收广播电视难、看戏难、读书看报难的问题仍普遍存在。这就造成文化发展在城乡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严重影响了文化的公平。针对这种情况,只有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改善服务条件、增加服务内容,才能缩小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差距,保障农村的基本文化权益,真正体现文化的公平。[Page]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民族、民间和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对民族、民间和民俗文化进行发掘和整理。目前,这些亟待发掘的宝贵文化遗产,大多数都保存并流传在广大农村。因此,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在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必将会促进民族、民间和民俗文化的繁荣,从而对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
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农村文化阵地得到了巩固、农民文化生活得到了改善,农村文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我们也要看到,与中央的要求相比、与大中城市相比、与农民群众的所求所盼相比,农村的文化建设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增加投入,加快农村文化发展的步伐,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为文化发展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可以围绕三个目标,着重采取六项措施来推进这项工作。这三个目标,就是通过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来实现乐民、育民和富民。乐民,就是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用喜闻乐见的活动内容和便于参与的活动方式,吸引农民群众主动参与,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快乐、放松心情、愉悦身心,充分感受到今天生活的美好和幸福。育民,就是根据农民群众的鉴赏水平和认知能力,精心选择、有效提供广大农民群众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逐步提高他们的文明素质。富民,就是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鼓励农民就近发展文化产业。在这方面全国很多农村已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比如,河南有个“画虎村”,人均每年仅画虎收入就超过5000元;广西桂林市五通镇有800多家专门从事绘画专业的农户,年产值达8000多万元;山东有个“藤编村”,依靠藤编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人均年收入近万元。所以,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完全可以为农民开辟新的就业和致富门路。
为实现上述目标,应采取以下六项措施。
一是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整合资源,采取共建、共用、共享的方式,改造和新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尽快在所有乡镇建成功能齐全的综合文化站,鼓励和帮助以多种形式在行政村建立文化活动室,为广大农民群众开展读书、培训以及各种文体活动提供基本的阵地和场所。
二是创作生产和采购配送农民喜爱、积极健康的文化产品。要按照农民的意愿和喜好,以政府采购的形式,量身定做和组织配送有针对性的影视、报刊、书籍和演艺产品,重点解决农村看书报、戏曲和电影电视难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实施好一批深受农民欢迎的文化惠民工程;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以政府采购或补贴等方式,支持各类文艺院团和电影放映企业走村入户为农民进行文艺演出和电影放映,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是鼓励开展各种生动活泼、格调健康的文化活动。要充分利用节庆和农闲时间,组织村民开展戏曲表演、歌舞演出、书画展示、文体比赛等系列活动,引导农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努力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乡土气息浓郁的文化氛围。
四是鼓励和扶持在文化资源富集、靠近旅游景区和交通便利的农村发展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的文化产业。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信息服务,鼓励和引导这些地方的农民大力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比如加工生产地方工艺品和民族服饰、进行书法绘画创作和歌舞戏曲表演、开发地方特色饮食、开展民族文化旅游等。以此实现农民不离土离乡,就能就近从事文化产业,为他们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另外,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弘扬当地优秀的乡土文化,还能够增强农民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Page]
五是为农村输送文化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农村文化建设最缺的是专业人才,因此可以考虑县和乡镇文化馆(站)的工作人员分别兼任辖区内村级的文化辅导员,文化部门招录的高校毕业生可先到农村担任一到两年的文化辅导员,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到农村做文化服务志愿者,也可以采取“县聘、乡管、村用”的方式为农村配备负责文化的工作人员,以此来解决农村文化人才短缺的问题,从而使农村的文化创作、生产及活动有人指导、培训和组织。另外,要注重发现和培养农村文化能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文化发展中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六是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无论是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配送各种文化产品、组织文艺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因此,要按照六中全会《决定》中关于“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的要求,在财政经费中安排设立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和基金,专项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品采购、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产业开发的扶持。这样才能确保所需建设的项目和开展的活动有基本的、稳定的财力保障。
总之,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突破口也在农村。只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就能够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早日实现。
(作者: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