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2011年中国农业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2%,但农业科技进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家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教育,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益的农业。可以说,科技创新已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综合配套,要以政策扶持和制度创新为依托。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是农技推广。当前,农技推广的人员、编制和经费三权的权限界定问题,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活动的区分问题,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问题等都需要在政策上进一步明确,最终通过修订《农业技术推广法》成为有约束性的制度安排。要着力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打破部门、区域、单位和学科界限,建立健全政府有关部门、农业院校、科研单位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等协同创新的机制。
谁能控制种子,谁就能控制农作物生产和食物的供给。在种子产业的生物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研究领域,目前还是大型的跨国公司占据主导地位。需要制定明确具体的促进中国农业技术进步和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培养我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作物品种(包括非转基因的作物品种和转基因的作物品种),构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作物品种的技术体系,与大型跨国公司抗衡,避免出现外资控制中国种子产业的局面。
实现“强生产”的目标难度依然很大
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11424亿斤,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但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仍然薄弱,农业自身的竞争力不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难度仍很大。
农业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薄弱,欠债较多,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2011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在前两年大幅增加的基础上首次超过1万亿元。 2010年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占49%的比重指标就为以后年份的农业农村基建投资强度设立了一个标杆。政府对“三农”投入的政策措施从定性到量化,指标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实,为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要在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基础上着力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马克思曾经说过:“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只有更少的农业生产经营者能使用更多的农业资源,他们生产的剩余才能更多,收入才能增加,社会才能发展。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立足于国内,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在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基础上,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着力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保护耕地资源,这样才能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务农劳动者收入的提高。
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过程中,分散的小农家庭经营模式如何实现规模经济,小规模农户如何走上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现实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在各地看到的往往是一种混合型、多样化的农业经营模式,走的是一条兼容性较强的道路。但从全国来讲,以农户为基本经营单位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发展现代农业,要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进行。所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鼓励土地向专业农户集中、发展规模经营的同时,要防止损害和侵犯农民经济利益的事件发生。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还要着力培育从事现代农业的主体力量。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创造一个好的制度环境和一个有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激励一部分年富力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专业农民在农业中创业、发展、致富,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农业企业家,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鼓励他们之间的联合与合作,使他们成为从事现代农业的主体和主力军。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