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首页 > 服务三农

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2012-02-02    浏览次数:

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2012-01-20 访问次数: 2  

  [摘要]  我国农村正从传统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济体系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转换。在这样一个新旧体制转换、利益格局调整的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农村的道德秩序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调整。本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解读,论述了新农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转型期农村道德建设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思考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市场经济洗礼,我国大多数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社会的变革、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引起农民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原有的一些传统思想观念、封建习俗被动摇了,狭隘的小农意识和封建家(族)长制度被逐步破除,人们从保守、封闭渐渐迈向积极开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新风尚正在逐步形成。然而,市场经济大浪所带来的影响并不全是正面的,一些消极负面因素同时也让广大农民觉得困惑与迷茫,虽然大多数农民都保持着本分、忠厚、善良、淳朴的传统美德,但是也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民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扭曲,本文拟对这些现象加以解读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道德问题

  (一)人生价值取向模糊。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价值观念不仅出现在同一时间里,而且也出现在同一领域中,这就造成一种境遇:选择旧价值就要放弃新价值,选择新价值就要放弃旧价值。非此即彼的选择使价值冲突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1]。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各方面原因,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比较低,面对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思潮,容易被影响,相当一部分农民的道德判断、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带来的如“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消极负面的东西影响下,都发生了较大的扭曲变形。

  对于相当一部分农民来说,由于传统道德所构筑的理想与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造成了一个信仰的断代期,理想信念的缺失不是短时期能够重建的。不少人处于“什么都不相信”的无信仰状态。农民的心中没有敬畏的对象和价值的标准,他们不再热心政治、公益活动,没有了投身各种大型建设运动的精神动力。由此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理想也逐渐淡漠,一些农民不愿意设立长远的发展目标,不再对美好明天有过多的希翼与期待,更进一步地加剧了精神世界的贫乏与空虚。

  (二)传统伦理文化淡化。社会转型所带来的观念更迭和新旧碰撞,使得几千年来的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越来越陷入尴尬和失语的境地。亲人之间情感的冷漠、家庭成员责任感的缺失、对待性的草率等,都是传统伦理文化被淡化的表现。这些现象正逐渐向农村蔓延扩散,一步一步解构着传统伦理文化的大厦。

  当代中国农村,随着经济体制转型的同时社会转型也在进行,家庭结构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在家庭生活中的经济地位和近三十多年来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发生了变化,青壮年夫妻成了家庭的中心,家庭关系发生错位,相当一部分的家庭关注重心下移到子女身上。而老人则成了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在日渐膨胀的物欲面前,部分家庭将赡养老人视为一种累赘。青壮年在处理家庭重大事务时独断专行,不太尊重老人意见[2]。一些子女对待父母态度冷漠,缺乏应有的精神慰藉。

  在婚恋这个问题上,城市社会中的关于婚姻家庭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模式强烈冲击着原本纯朴的农村青年人。扩大的村民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使原来的关于婚姻的生活伦理发生了变异。追求“感觉”婚姻,图一时激情和一时冲动,轻率结婚,草率离婚成了司空见惯的常事。这类婚恋往往相互之间缺乏了解和感情基础,经不起生活的考验,一旦来自生活或者感情的压力稍大,很容易就分崩离析,各奔东西。与此同时婚外性行为也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的婚恋道德观。人们对于养小蜜、包二奶、甚至嫖娼不再讳莫如深,反倒变成了“有钱有本事”的象征,人们对于感情不再那么认真,对婚姻也不再那么负责。

  (三)社会公德观念缺失。公共生活领域的延伸,使得人们相互交往逐渐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更加突出的作用,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然而,我们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某地农民为了一丁点的蝇头小利而破坏国家的交通、能源、通讯等重要基础设施;“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等掠夺式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也司空见惯;对恶人恶行缺乏应有的正义感,对别人的困难置若罔闻,视而不见;相当一部分人甚至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也不懂得使用法律武器来维护,往往是借助亲戚、族人、朋友的力量进行武力解决。

  农民社会公德观念匮乏、公德行为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使得农民之间人际关系逐渐僵化,极大地危害了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质量。

  (四)道德诉求趋利明显。货币逻辑主导的市场经济使得农民对财富的关注度也空前高涨,对钱的依赖和需求越来越强烈,并进一步成为农村居民精神生活和价值观念的一个核心概念。“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已成为不少农民的人生追求和道德信仰。在收入水平短时期不能得到切实提高的情况下,一些投机取巧的不良手段成为部分农民追求更高经济收入的选择。有的钻法律法规的空子、不顾别人的鄙视谴责,丢弃起码的良心道德;有的蔑视国家的法律政策,挖空心思发家致富。于是,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各种小冶炼厂、小煤窑等在农村屡见不鲜,而且买码、地下六合彩、聚赌、民间高利贷等在农村也屡禁不止。

  (五)道德约束监督乏力。道德影响在大多时候是通过传统习俗、人际交往、家庭教养等文化方式来发挥效用,故此道德更注重心灵、文化价值。但在当前,市场经济趋利性对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道德仅凭社会舆论和良心约束与市场经济的利益诱惑相抗衡,毫无疑问是相当脆弱的[3]。当把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寄托于道德时,道德约束力量必然是力不从心的。村民邻里之间,甚至是兄弟之间因为一些利益锱铢必较,睚眦必报的事情早已见怪不怪了。

  处于大变革期的农村社会,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变化了的社会情况,而新的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体系的建设又滞后于现实的需要。一个社会由于文化积淀而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观念被普遍怀疑、非议乃至否定,逐渐失去其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道德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新农村”呼唤“新道德”,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营造文明的社会风尚。只有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搞好了,才能更好地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加强道德建设。

  (一)新农村道德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宏伟目标,要求建设的是一个全方位发展的新农村,除了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外,还要扎实推进与新农村相匹配的 “新道德”建设。胡锦涛强调,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4]。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其中乡风文明就包着含道德建设方面的目标和要求。加强农村道德建设,提高农民的道德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农村道德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我国当前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种思潮大量涌入农村,冲击着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然而在形形色色的价值取向影响下,如果只有对物质利益的追逐,而缺乏特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目的是不能达到的。农村也不可能做到科学发展,只有加强道德建设,让广大农民群众形成共同的理念信仰、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才能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促进良好精神风貌的形成,从主观上摒弃迂腐落后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从而为农村发展提供稳定而持久的精神动力,保证新农村建设的有序推进。

  (三)新农村道德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道德力量和道德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道德及信仰教育,创造一个具有良好道德氛围和伦理秩序的社会环境,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当前,农村广大群众的道德观念和理想信仰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伦理道德规范、思想意识受到社会风气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在环境伦理、生育伦理、风尚习俗、婚姻家族伦理等诸多方面,均有了很大的进步,并日趋现代化、合理化。但是,不可否认,种种社会恶习、不良风气也日益严重的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进行农村道德建设,提高农民的道德水平,可以弥补法律的局限性,让农民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自律,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利益,有利于农村文明社会风尚的形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道德力量和道德保障。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

  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后,本文提出通过以下五个方面措施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

  (一)弘扬传统伦理文化精髓。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历史留给我们以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而传统伦理文化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弘扬传统伦理文化精髓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重要实践途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是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社会主义家庭美德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传承孝文化,有利于家庭道德培养。当前,我们应该用与时俱进的原则来理性审视孝道,以创新的态度赋予孝新的生命力,树立起正确的适合时代发展的新孝道。孝不但是物质上的奉养,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尊重,让父母亲能真切感受到子女的感恩之心,要抛弃那些陈腐落后的愚孝观念,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宗接代观和“养儿防老”的重男轻女思想等[5]

  另一方面则是仁爱精华的汲取。“仁”即指人与人相互友爱、帮助、同情等,其根本含义就是爱人。孔子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强调对人要温、良、恭、俭、让。对待别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推人及于万物,并认为仁是成人之道,不仁无以为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本质上看也就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关系时心怀仁爱。汲取儒家的仁爱精华,并与新农村的特点结合起来,以这种仁爱的道德原则培养农民同情、关心和爱护他人的社会公德意识,培养农民热爱、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意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开展“八荣八耻”道德教育。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6] “八荣八耻”精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为我们树立了道德建设的新标杆。开展“八荣八耻”道德教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很有现实指导意义,为农村的广大干部群众提供了一个明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容易识别的具体道德标准。

  开展“八荣八耻”教育,重点是广大农村的青少年。因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新力军。青少年涉世未深,容易受到外界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农村青少年荣辱观的教育,要解决他们人格的基本问题,懂得明辨是非,懂得什么是人格和国格。要通过人格教育,在学生的心理机能中培养抵制恶言、恶性、恶事的能力,一心向善,突出道德养成教育。

  要深化“八荣八耻”教育。要让“八荣八耻”教育落实到实践中来,把对农民的道德教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农民亲自参与,亲自感受,亲自受教育,这样才能切实收到效果。农民从心里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在行为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积极性、主动性自然而然就高了,道德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开展喜闻乐见道德教育。农村道德建设的主体和道德教育的受众是农民,所以工作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将道德意识和观念渗透给农民。

  农民道德教育以往实行“单向灌输”或“一教二训三指导”的老套做法,这一做法现已不符合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新情况。新农村道德建设要实现道德教育理念的根本性转变,本着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本主义观念,坚持民主原则和疏导方针,从经验型方法向科学型方法转变;从灌输型方法向互动型方法转变;从单纯说教向多样形式和活动转变;采取寓教于乐、寓教于事、寓教于理、寓教于趣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增强农民思想道德工作的人情味。这样农民在道德建设中的角色由被动变主动,实现了从政府“要我做”到“我要做”的重大转变[7]

  (四)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道德建设。党员干部道德是为官之本,从政之根。从政者品德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成败。要通过“创先争优”等系列活动的开展,切实推进农村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要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引导。组织党员干部系统学习《党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发挥先进典型的教育引导作用,掀起党员干部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当先进的热潮。要求农村干部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把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要求和目标渗透到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并转化为自觉行动,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道德形象。发挥传、帮、带作用,让农村党员干部成为带领群众加强道德建设的领头雁、引路人。加强道德他律。完善对党员干部的道德约束,规范党员干部的道德行为,使之有章可循,有则可守。建设阳光党务,使党员干部时时都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遏制道德败坏现象。加强包括新闻、舆论监督,积极宣传正面典型,曝光消极腐败现象,使得党员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道德他律和组织监督就进行到哪里。

  (五)推进乡规民约制度建设。从目前我们的一些乡规民约来看,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从根本上看,乡风民俗的起源是封建礼法制度,其“家长制”和“一言堂”气息比较重,其制定受宗族势力的影响较大,部分乡规民约思想境界比较狭隘,小集体利益的影子比较明显,而且绝大多存在着重赏罚、轻教化的倾向。

  在新农村道德建设中,对待村规民约的制度构建问题上,我们要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从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清新农村风气出发,强化村规民约的教育感化功能,梳理农民的价值需求,强化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取向的主流价值观念,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框架,把握乡规民约的发展方向,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乡规民约制度体系,推进乡规民约走向村民自治章程建设。[8]

  在制定村规民约时,去除不合理因素,通过集体讨论,平等协商,最终达成一致协议。进一步发挥乡规民约的教育、引导功能,发挥惩罚、诫勉功能。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奖励先进典型,激励群众遵纪守法。增强道德监督的力量,通过道德惩罚、道德约束、批评教育,促使广大农民自觉执行、模范遵守乡规民约。在执行过程中,必须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起到真正规范全体村民行为,形成良好道德风尚。

  [作者简介]唐奇林(1976- ),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①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1]杜振吉,宋云生。诚信的缺失与重建[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

  [2]申端锋.农村生活伦理的异化与三农问题的转型[J].中国发展观察,2007

  [3]辛杰.社会转型中的农村伦理重建。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7.4

  [4]胡锦涛,以道德模范为榜样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人民网,2007,(9)

  [5]汪士华.新农村伦理道德建设问题探索[J].今日南国。2009(7)

  [5]华启和.论思想道德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定位[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6,(12)

  [6]胡锦涛,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的讲话稿,2006(3),

  [7]周苏玉,张丰清.关于当代农村道德观念擅变的思考[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3)

  [8]贺雪峰.农民价值观的类型及相互关系—对当前中国农村严重伦理危机的讨论[J].开放时代,2008(3)

 

 上一篇:农业科技须破解三道难题

 下一篇:我国每年发生农作物病虫害70亿亩次,事关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鲁CP备11033178号-1

主办: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电话:0534-2321660 地址:德州市德城区德兴中大道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