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首页 > 工作动态

贺洪军院长在我院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1-11-16    浏览次数:214

贺洪军院长在我院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欢聚一堂,热烈庆祝德州市农科院成立50周年。在此,我谨代表德州市农科院全体干部职工,向莅临庆祝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地欢迎和深深地谢意!向长期以来支持、关心我院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上级主管部门、兄弟单位以及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地感谢!

1961年,随着德州专区的恢复,成立了德州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揭开了德州农业科技创业发展的新篇章。此后,三易其址、五易其名,历经沧桑,不断发展壮大。50年的改革发展,德州市农科院现已拥有小麦、玉米、棉花、杂粮、蔬菜、植保、农业资源与环境、生物技术8个专业研究所和1个试验农场,建成了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德州综合试验站、农业部黄淮海流域棉区科学观测实验站、山东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专家岗位、山东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德州综合试验站和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共计“四站一岗”。逐步形成学科齐全、人才济济、实力较强的德州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半个多世纪的历程,风雨相随;50年的辉煌,心血铸就。是几代农科院人励精图治、艰苦创业,才有了今天的德州市农科院。在庆祝建院50周年之际,我们向为德州农科院的创业和发展、为德州农业科技进步付出辛勤劳动并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届老领导、老一辈创业者、老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研单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50年来,我院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发扬“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团结协作、开拓奋进”的农科院精神,经过坚持不懈的探索和攻关,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20多项,在耐盐小麦育种、短季棉育种、玉米育种、西瓜育种、大豆育种及高效栽培、农田病虫草害精准安全高效防控技术、有机蔬菜生产技术研究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先后选育出了德选1号、鲁麦6号、10号、德抗961H6756、山农16等小麦品种,德夏棉1号、滨职棉1号棉花品种,德豆99-16大豆品种,干椒3号、干椒6号干辣椒品种等。许多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德农九号”田菁,曾被朝鲜、阿尔巴尼亚引种;“德选一号”抗盐碱小麦新品种,曾是德州当家品种,并被编入《中国百科全书》;抗盐小麦新品种“德抗961”累计在黄淮海适宜区域推广面积上千万亩,直接经济效益10亿多元;“乐陵无核金丝小枣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先生的高度评价……各类科研成果累计开发推广面积5亿多亩,产生社会经济效益50多亿元。在搞好科研工作的同时,科技人员笔耕不辍,共撰写各类科技论文530余篇,编著出版科技书籍31部。

不断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是提高我院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我院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20多个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引进国外智力项目为依托,先后有德国、法国、荷兰、美国、以色列、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农业专家50多人次来我院交流访问。在引进优良种质资源、先进技术,派出人员学习考察,开展合作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2003年,我院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引进国外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示范园”。通过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引进了我们需要的人才和技术,实现了与国家、省级科研单位的资源、人才、信息、成果共享,另一方面也使我院的科研水平明显增强,人员素质显著提高,学术影响不断扩大。

“为当前当地农业生产服务”是德州市农科院五十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遗传密码”,是永葆创新活力与前进动力的“传家宝”。多年来,我们始终秉承“为当前当地农业生产服务”的宗旨,积极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克服人力、物力、财力的困难,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科技服务活动,每年组织科技下乡上百次,培训农民[Page]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上一篇:热烈庆祝德州市农科院成立五十周年,祝愿农科院的明天更加美好!!

 下一篇:袁秀和副书记在我院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鲁CP备11033178号-1

主办: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电话:0534-2321660 地址:德州市德城区德兴中大道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