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首页 > 科研动态

小麦-玉米周年“双晚双减”丰产增效技术
发布时间:2023-03-22    浏览次数:

    一、技术要点

1.匹配作物品种。小麦选用单株生产力高和抗逆性强的优质高产中早熟品种;玉米选用耐密抗倒、适应性强、高产宜机收的中晚熟品种。

2.统筹周年肥料用量。以周年控氮、小麦重磷、玉米重钾、平衡施肥为原则,实现小麦玉米周年养分协同。优化周年氮肥(N)用量为25 kg/亩~28 kg/亩(周年减氮10%~20%),小麦季55%、玉米季45%;磷肥(P2O5)用量为10 kg/亩~14 kg/亩,小麦季60%、玉米季40%;钾肥(K2O)用量为11 kg/亩~13 kg/亩,小麦季45%、玉米季55%;每隔2 年配施硫酸锌2 kg/亩~3 kg/亩、商品有机肥60 kg/亩~100 kg/亩或农家肥300 kg/亩~400 kg/亩。

3.耕层土壤合理耕作。以“增碳调氮、两旋一松”为原则,双季秸秆还田且优化调节C/N 至25:1,玉米季免耕、小麦季两年旋耕+1年深松35cm打破犁底层,逐步加厚耕层土壤。

4.优化适宜播期和收获期。以小麦晚播玉米晚收、适当延长玉米季为原则,实现周年光温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小麦延期播种7~10 天、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及时收获,其中鲁东、鲁中、鲁北适宜播期为10 月1 日~10 月10 日,鲁西适宜播期为10 月3日~10 月12 日,鲁南、鲁西南适宜播期为10 月5 日~10 月15 日;玉米抢茬播种、延期收获5~10 天,待籽粒乳线基本消失、基部黑层形成时机械收获,籽粒水分含量降至26 %以下时即可籽粒直收。

5.种肥同播节本增效。施用小麦专用控释配方肥(N-P2O5-K2O=26-11-8,含锌≥1%)50 kg/亩~55 kg/亩,基肥一次性施用;玉米专用缓控释肥(N-P2O5-K2O=26-8-11,含锌≥1%)45 kg/亩~50 kg/亩,种肥同播。小麦选用带有镇压装置的小麦宽幅精播机,苗带宽控制在8 cm 左右,行距控制在22 cm~26 cm,播种深度为3 cm~5 cm,播种机行走时速5 km/h,以保证播量准确、行距一致、不漏播、不重播、籽粒分布均匀;玉米选用带有施肥装置的单粒精播机进行种肥同播,行距60 cm,播深3 cm~5 cm,种子与肥料水平距离10 cm~15 cm。播种机行走速度在5 km/h 左右,避免漏播、重播或镇压轮打滑。

6.化学除草。小麦3 叶期或返青后及时进行化学除草1 次。阔叶杂草可用10 %苯磺隆每亩10 g~15 g 或75 %苯磺隆干悬浮剂每亩1.5 g~2 g 兑水30 L 喷雾防治。禾本科杂草用6.9 %精恶唑禾草灵乳剂(骠马)每亩40 mL~58 mL,兑水30 L 喷雾。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合发生的可用以上药剂混合使用。玉米出苗前防治,可在播种时同步均匀喷施40 %乙阿合剂每亩200 mL~250 mL,或33 %二甲戊乐灵乳油每亩100 mL 或72 %异丙甲草胺乳油每亩80 mL 兑水50 L,在地表形成一层药膜。出苗后防治,可在玉米幼苗3~5 叶、杂草2~5 叶期喷施4 %烟嘧磺隆悬浮剂每亩80 mL 兑水50 L 定向喷雾处理。

7.病虫害综合防控。小麦季苗期地下害虫可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2 千克,对细土30~40 千克,拌匀后顺垄撒施后接着划锄覆土。;起身至拔节期每亩用5 %井冈霉素水剂100 mL~150 mL 兑水5 L 喷洒小麦茎基步防治纹枯病,用20 %哒螨灵乳油或1.8 %阿维菌素乳油每亩10 mL~15 mL 兑水2 L 喷雾防治麦蜘蛛;开花至灌浆期每亩用20 %甲三唑酮乳油50 mL+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 g+磷酸二氢钾100 g,兑水30 L 喷雾防治。玉米季苗期可用5 %吡虫啉乳油2000 倍~3000 倍液或40 %乐果乳油1000 倍~1500 倍液喷雾防治灰飞虱和蓟马;用20 %速灭杀丁乳油或50 %辛硫磷1500倍~2000 液倍防治黏虫;在大喇叭口期(第11~12 叶展开),用2.5 %的辛硫磷颗粒剂撤于心叶丛中防治玉米螟,每株用量1 g ~2 g;用10 %双效灵200 倍液,防治玉米茎腐病。用25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 倍~1500 倍液,或者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1000 倍液喷雾防治锈病、小斑病、大斑病等。

    二、适宜区域

    适宜在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地区推广应用。

    三、注意事项

    保肥保水能力差的砂壤土地块不宜采用本技术。

    四、依托单位

    单位名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联系地址:济南市历城区工业北路202 号

    邮政编码:250100

    联系人:李宗新、薛艳芳

    联系电话:0531-66659402

    电子信箱:sdaucliff@sina.com


 

 上一篇:晚播小麦“四个一”丰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夏玉米花生间作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鲁CP备11033178号-1

主办: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电话:0534-2321660 地址:德州市德城区德兴中大道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