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首页 > 党建之窗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3-03-09    浏览次数:

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李宗新

近期,专题学习与个人自学结合,认真学习领会了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认识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探索出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具有内在的本质要求。结合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的理解,结合工作领域和本职工作,汇报一下个人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学习体会和认识。

一、科学理解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中国特色、九个本质要求及五个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这是党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我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而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作为一名“三农”工作者,必须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系,认识到前者对后者的统领指导作用,深刻认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是在农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2022年10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强调了“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上的极端重要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大头、重头在“三农”,基础和潜力也在“三农”。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应该说,在新的现代化征程上,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结合学习,初步理清了四个不同层次现代化的三个逻辑关系。一是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二是国家现代化必须要同步实现农村现代化,而农村现代化必须以农业现代化为前提基础;在国家农业现代化达到较高程度之后,再向逐步向农村现代化拓展。三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关键在于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

二、科学认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建党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心系农民、依靠农民,造福农民作为矢志不渝的历史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取得历史性巨变和成就,粮食产能迈上1.3万亿斤台阶,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1%,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2%,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农业农村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等等。同时,对标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在城乡发展不均衡、农业结构性矛盾、供给保障能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总体上看,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正处于由农业现代化向农村现代化加速拓展的“交汇期”,发展驱动力正处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换期”。这是我国农业农村当前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和基本特征。同时,也一定要清醒认识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独特性特质,我们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农业强国建设只能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照搬、模仿、赶超美国日本等都行不通。

近期,中国农业大学有关专家对照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本质要求,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一是坚持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自立自强目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二是以不断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为根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三是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根本前提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四是以千方百计保护农民利益为中心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五是城乡一体化共同富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六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些本质特征可充分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要求和必然方向,是我们把握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原则的科学指导。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题中之义,依靠科技创新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源动力。

一是坚持科技创新,确保农产品供给安全。二十大报告要求: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粮食供求中长期处于“紧平衡”态势,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要加快落实“两藏”战略,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要认识到粮食安全新问题新挑战,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的基本思路:一是树立“藏粮于地”理念,强化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二是树立“藏粮于技”理念,提升粮食高水平科技支撑能力;三是树立“藏粮于链”理念,推进粮食产业链全链条减损行动;四是树立“大食物观”理念,拓展食物资源供给新途径;五是树立“农民主体”理念,全方位保障种粮农民的核心利益。

二是坚持科技创新,实现农业高水平自立自强。没有一流的农业科技,就不可能建成世界农业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依然不足,科技创新体系效能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短板。因此,要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在国家农业农村工作中的战略地位,确立农业科技创新优先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奋力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二十大报告宣告:中国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球创新指数中国排名11位);根据陈源泉等测算,总体上中国目前农业科技强国的实现度达到62%,在迈向世界农业科技强国的路上,中国刚刚走完2/3的路程,正处于“爬坡过坎、冲刺跨越”的关键阶段;对标国际最大的短板是农业科技基本条件,其实现度仅为38%,这是制约建设农业科技强国的关键基础性、保障性要素。

三是坚持科技创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传统以高投入、高产出和高废物为特征的“三高”型农业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与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相比,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最大区别在于更加注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农业科技战略布局要由集约高产向低碳绿色农业转型,加强农业绿色化科技创新。

四是坚持科技创新,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与脱贫攻坚相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域、全员、全方位的振兴,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在实践中强化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乡村产业振兴要处理好“强优”与“培新”的关系,做大做强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引进培育新兴产业;二是乡村生态振兴要把握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筑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态根基;三是乡村人才振兴要把握好“愿意去”和“留得住”的关系,既要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优化人居环境吸引人才,又要做强产业、富民强村留住人才;四是乡村文化振兴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保护并挖掘优秀乡村文化瑰宝,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五是乡村组织振兴要把握好“强基础”和“添活力”的关系,要持续培牢农村基层党组织,也要推动党建引领下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强村民的信任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坚持知信行合一,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市建设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实践路径,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重大部署,吹响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奋进号角,为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德州市是农业大市,是国家重要的粮食、蔬菜、畜牧主产区。建设农业强市、实现绿色转型、推动全面乡村振兴尚面临着农业结构不尽合理、要素生产效率不高、产业链条不够大、产业链条不够长、产品附加值偏低等问题。市委、市政府聚焦“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食品名市、城乡融合三大任务引领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正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强基础、补短板、四化同步”的题中之义、关键要素,充分体现了德州市委、市政府的政治站位和责任担当。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要提高站位,市农科院是德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的主力军,肩负着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开辟农业发展新赛道、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要精准定位,聚焦主责主业,扛牢德州“三面大旗”,围绕科技创新、科技合作、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创新实施“四大行动”,提升“四个能力”,要与山东乡村振兴实践研究院探索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发展机制,集聚人才、项目、平台等要素主体落地德州,共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德州模式”;要主动作为,完整准确全面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精准把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要求,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凝心聚力、踔厉奋发,为德州市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上一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

 下一篇: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鲁CP备11033178号-1

主办: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电话:0534-2321660 地址:德州市德城区德兴中大道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