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播种时节,农民最忙碌的莫过于翻耕土地,这是种庄稼的首要环节。然而,你可别小瞧了这个看似简单而普通的技术,地要耕多深?地要怎么耕?用什么工具来耕?这其中蕴含的奥秘可不少,一丝一毫的差别都会影响农民的收成。
小耕作有大学问。如今,由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韦本辉率领团队发明的粉垄深旋耕技术,让耕作变得更加简单、省力、高效。农民只要用一台粉垄机,就能一次性完成土地翻耕的所有任务,从而彻底告别“犁、耙、打”的耕作历史。
粉垄深旋耕,究竟是一项什么样的技术?它为什么能颠覆传统农耕模式?它究竟好不好用?值不值得推广?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进行了采访。
土地翻耕有学问,粉垄技术来解题
俗话说:“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种”,可见,耕作与播种之重要。
“耕作土壤,如能充分利用耕作层及其以下适量土壤资源和雨水,为农作物根系最大限度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就能帮助作物实现增产。”据韦本辉介绍,在他发明粉垄技术之前,就通过对旱地作物生长期内的3种不同土壤类型与作物产量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土壤疏松类型比土壤表皮结膜和土壤板结两种类型的增产率都高于10%以上,说明营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是提高作物单产的有效途径。
有了这个发现,韦本辉和他的团队研发出一项全新的农耕技术——粉垄深旋耕技术。所谓粉垄,就是利用粉垄机械对土壤进行粉碎且自然悬浮成垄而得名,这项技术的关键,就是利用具有横向旋切的“粉垄机械”螺旋钻头,根据作物种植的需要,垂直入土30厘米以上,通过高速旋转、横向切割来粉碎土壤,代替传统犁翻碎土,一次前行就可完成传统“犁、耙、打”的全部耕作程序,实现加深耕作层、深耕深松不乱土层。
“原来农民用犁耙翻耕土地,不易深耕深松,土壤容易板结,水分也不好保持。而粉垄技术,能够打破犁底层,形成更大的‘土壤水库’,并高效利用天然降水和灌溉水资源,增加土壤松土量、通透性和微生物数量。”韦本辉解释说,粉垄深旋耕技术不仅能激活土壤酶活性并加快土壤养分的速效释放,还能形成良性的农田生态环境,让作物的根系变得更大、更壮、更深。
一次深耕多年有效,作物实现持续增产
粉垄技术究竟好不好?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广西玉林市福绵区辛仓村,原来亩产能力500公斤左右的中产田,2010年冬进行干田粉垄,2011年第一造种植水稻,经广西农业厅组织专家测产,增产幅度为21%~23%,2013年7月测产第3年第五造的免耕或轻耕水稻,亩产仍达600公斤以上,高产的达723公斤。眼下,第六造水稻再生稻也即将成熟,增产已成定局。连续3年种植粉垄水稻的村民李盛兴颇有感触地说:“粉垄一次,六造持续增产,平均耕作成本低,水稻生产效益高,我们农民打心里欢迎这样的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曹洼乡前李村试验,粉垄耕作后的第二年种植小麦等仍然表现持续增产,其中,夏玉米每亩平均增产208~255公斤,增产幅度达31.24%~38.19%。
“粉垄技术使用起来特别方便,农民只要用粉垄机械深旋耕一次,可3年以上免耕或轻耕利用,平均耕作成本较低,而且由于增产所产生的效益高于传统耕作10%以上。”韦本辉告诉记者,目前经改造后的粉垄机械并不贵,价格与现行同类拖拉机基本相当。
从2009年起,粉垄深旋耕技术就在广西、广东、甘肃等9个省(自治区)进行应用示范,测产结果显示,马铃薯、木薯、甘薯、甘蔗、桑树等作物增产30%~50%,水稻等禾谷类作物增产10%~30%。多年测试表明,粉垄技术在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增产幅度大且稳定。
作为一项增产技术,最值得一提的是,粉垄技术还有创造“耕地水库”和作物更好利用土壤、水分、氧气、光能等自然资源的“自然性正能量聚集效应”,而这些效应是传统耕作无法比拟的。[Page]
据测试,粉垄耕作技术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10%以上,提高水分利用效率20%以上,作物净光合速率提高10%以上。在甘肃,粉垄后土壤水分增加27%、0~30厘米土壤全盐含量降低38.2%;在宁夏,粉垄后0~20厘米土层盐分含量降低54%;在辽宁,粉垄后土温提高1~4℃;在河北,粉垄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9%。
韦本辉介绍说,这项技术还可应用于农、林、草业及盐碱地改造,实现“增粮、增效、减灾、良态”。
粉垄改变农耕模式,推广应用潜力巨大
粉垄技术的示范应用,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认可。今年3月,该项技术不仅通过了广西科技厅组织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刘旭院士等专家的科技成果鉴定,还得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高度评价。今年5月28日,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在广西考察了粉垄栽培水稻,随后农业部派出专家组到广西进行了专题调研,并给予肯定。
长期从事旱地和节水农业研究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张正斌在广西考察水稻、甘蔗等粉垄栽培后,认为粉垄深旋耕技术是一种创新的现代农业模式,有望成为“中国农耕技术新名片”,也将对我国的粮食持续增产带来积极的影响。
在我国,同一类型地区粮食单产水平相差悬殊,高的亩产500~1000公斤,低的只有200~333公斤,相差2~3倍。另外,我国的耕地中有超过一半为中低产田,其耕作松土层只有15厘米左右,这对提高作物单产极为不利。
“如果将全国60%的中低田应用粉垄松土层加深至25~30厘米,并配合良法,那么增产潜力将非常巨大。”张正斌算了一笔账,若全国18亿亩耕地实施粉垄耕作5~10亿亩,就可增加0.5~1亿亩“耕地水库”,其生产能力可相应提高10%~20%;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年种植16.5亿亩中的40%,即6.6亿亩应用粉垄技术,就可增产粮食660亿斤,养活1.65亿人。
尽管粉垄技术南北适用操作简单,目前也已经在很多地区进行了示范推广,但记者采访也了解到,由于示范面积小,农民对它的认识并不充分,想要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粉垄技术,我觉得应该像当年杂交水稻研究一样,从国家全局发展的民生性、战略性的高度上,重视其研发,特别是粉垄机械的研发与生产。”张正斌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将粉垄技术列入国家和各省科技计划,组织全国联合攻关,进一步完善和形成粉垄深旋耕高效农业配套技术体系,逐步在全国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