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首页 > 科研动态
一、白粉病 1、发病症状 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其次是叶柄和茎。开始叶面上长有近圆形的白色小粉斑,逐渐向外缘扩展,形成边缘不明显的大白粉斑,许多白粉斑互相连片,直至整叶布满白粉。霉层下面的叶片组织由褪绿变成褐色,后期霉斑呈灰白色,长有成堆的黄褐色小粒点,并渐渐变成黑色。严重时叶背面布满白粉,稍触动叶片白粉可向下飞落,最后叶片枯死。一般叶片自下向上发展蔓延。叶柄和茎上霉斑与叶片相同,叶柄上的霉斑环绕一周后,叶片变黄枯死。 2、发病规律 病菌靠气流、滴水和喷雾传播,适宜发生的温度是20~25℃。干旱、施肥不足或管理粗放,植株郁闭,光照差,或施肥过多,植株徒长等,都可使白粉病发生和蔓延。但从生产上来看,干旱缺水往往是白粉病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 3、防治方法 ①注意田间通风透光,保持田间清洁,发病初期及时摘病叶、老叶。禁止大水漫灌。②发病初期用40%多硫悬浮剂800倍液在中午前均匀喷雾,每隔5~7天喷1次,连喷2~3 次。 二、灰霉病 1、发病症状 主要为害花、幼果、叶、茎或较大的果实。病菌多从叶片边缘侵染,病斑多成“V”形,湿度大时病斑表面有灰色霉层。病菌首先从凋萎的雌花开始侵入,侵染初期花瓣呈水浸状或水浸状,后变软腐烂并生长出灰褐色霉层,造成花瓣腐烂、萎蔫、脱落,后病菌逐渐向幼果发展,果实多从先端开始发病,受害部位先变软腐烂,直至整个果实软腐,果面产生灰色霉层。发病组织如果落在叶片或茎蔓上,也可引起茎叶发病,叶片上形成不规则大斑,中央有褐色轮纹,湿度大时可见灰色霉层,茎蔓发病出现灰白色病斑,绕茎一周后可造成茎蔓折断。 2、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分生抱子或菌核的形式附着在病残体上或遗留在土壤中越冬。分生抱子在病残体上可存活4~5个月。随气流、雨水、昆虫及农事操作而传播蔓延,成为侵染源。发病适温为23℃,最低2℃,最高31℃,20℃以下低温弱光利于灰霉病的发生。病菌喜高湿条件,当湿度高于94%,寄主衰弱的情况下易发病。 3、防治方法 ①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花、病果、病叶,带出棚外深埋或烧毁。并及时摘除开败的花冠,花冠湿度大,容易感染灰霉病,如果不及时摘除,必然传染至幼瓜。②用72%杜邦克露800倍+80%乙磷铝500倍液,或72.2%普力克700倍液,或80%乙磷铝500倍+64%杀毒矾500倍液,或75%百菌清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每7天喷1次,连喷2—3次。棚内湿度大时,用速克灵或百菌清烟雾剂进行预防,也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肥城农业局)
上一篇:冬小麦播种时注意的问题
下一篇:施肥又有新误区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鲁CP备11033178号-1
主办: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电话:0534-2321660 地址:德州市德城区德兴中大道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