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首页 > 科研动态

玉米青枯病症状及防控技术
发布时间:2013-08-15    浏览次数:

玉米青枯病是玉米中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为全株表现的侵染性病害。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一般从灌浆至乳熟期开始发病,由下部叶片逐渐向上扩展,呈现青枯症状,最后全株显症,很容易和健株区别。有的病株出现急性症状,即在乳熟末期或蜡熟期全株急骤青枯,没有明显的由下而上逐渐发展的过程,这种情况在雨后乍晴尤为多见。从始见病叶到全株显症,一般需一周左右,短的仅需1~3天,长的可持续15天以上。病株茎基部变软,内部空松,遇风易倒折。有的果穗下垂,穗柄变柔软,不易剥离。包叶也呈青枯状。植株根系明显发育不良,根少而短,变黑腐烂。剖茎检查,髓部空松,病穗籽粒排流松散,易脱粒,粒色灰暗,无光泽。

  发病特点:

  土壤中的越冬菌源在玉米播种后至抽穗吐丝期陆续由根系入侵,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玉米灌浆至成熟遇高温高湿,雨后晴天常出现发病高峰。品种抗病性有显著差异。矮秆、早熟品种和双穗玉米发病重。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秸秆未经腐熟作肥料,将病菌带入田间,发病重。早播发病重,晚播发病轻。地势低洼、积水的地块发病也重。冰雹、虫害、各种原因造成的创伤等有利于病害发展。

  防治技术:

  1.选育和种植抗病、耐病优良品种。

  2.清除病残体。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株残体,集中烧毁,结合深翻土地。

  3.轮作。重病田应与其他作物实行2~3年的轮作。

  4.适期播种。春玉米应适期晚播,能有效减轻青枯病的发生。

  5.加强田间管理。增施肥料、及时中耕和排除积水等田间管理措施,能促使玉米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于玉米拔节或孕穗期增施钾肥或氮、磷、钾复合肥,防病效果较好。

  6.治虫防病。及时防治玉米螟、粘虫,能减轻病害发生。

 

 上一篇:除草剂使用不当危害大

 下一篇:当前主要在田作物抗旱技术意见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鲁CP备11033178号-1

主办: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电话:0534-2321660 地址:德州市德城区德兴中大道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