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点委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欧洲等地,国内于1993年在北京通县也有该虫的记载,当时叫黑点委夜蛾。但是,国内外文献均没有危害农作物的记载。2005年,我国首次发现二点委夜蛾能够危害玉米,从而成为农业新害虫。
6月是小麦收获、玉米播种的季节,也是二点委夜蛾一代成虫盛发期,成虫还产卵、孵化出二代幼虫,于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危害夏玉米幼苗。因此,6月份是二点委夜蛾虫害防控关键时期。2011年,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北部等6省47个地(市),297个县(市)(区)暴发为害,发生面积达3315万亩,其中虫灾严重的约260万亩,严重威胁到我国黄淮海夏玉米区的生产安全。
河北省重点项目“主要粮食作物新发生重大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主持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研究员董志平说,早在2005年,河北就已发现二点委夜蛾,并对之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研发出预防、治理等有效措施。
农业新害虫严重危害夏玉米
长期以来,黄淮海小麦、玉米连作区遵循着“小麦收获后清除或焚烧秸秆、耕翻土地—播种玉米—玉米收获后清除秸秆、耕翻土地—再播种小麦”的轮耕模式。在本世纪初,随着机械化程度提高,大田作物普遍推广农机异地收割、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等新耕作制度,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减少了耕种开支,但这也使农田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往相对独立的小麦、玉米等单一作物生态,变成了相互影响的“小麦—玉米—小麦”一体化生态体系。
董志平说,农田免耕播种保护了病菌和害虫的“栖息地”,为其繁衍创造了有利环境;秸秆还田把在秸秆内越冬越夏的害虫等又带回大田,积累了菌源和害虫数量;农机异地收割使病虫草害在不同地区和地块间,传播、扩散更快捷。
通过田间大量调查、对二点委夜蛾生活习性观察研究,董志平等科研人员发现,二点委夜蛾喜欢隐蔽潮湿的生态环境。6月上中旬是二点委夜蛾成虫的盛发期,又是小麦收获玉米播种期,大量小麦秸秆还田为二点委夜蛾创造了适宜繁衍的生态环境,玉米幼苗又为其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加上二点委夜蛾食性杂、繁殖能力强,使之成为近年玉米生产中少见的严重虫害。
董志平发现,二点委夜蛾虫害主要以幼虫躲在玉米幼苗周围的麦秸下,钻蛀玉米茎基部造成枯心死苗而缺苗断垄,或咬断玉米气生根造成玉米植株倒伏等症状,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目前,该虫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危害日益严重。河北自2005年发现后,至2010年已在邯郸、邢台、沧州、衡水、石家庄、保定等河北中南部夏玉米产区普遍发生,局部地区发生严重。2011年二点委夜蛾开始在山东、河南、山西、安徽、江苏等其他5省暴发危害,成为新重要害虫。
全方面全过程预防、治理虫害
目前小麦进入成熟期,据河北调查,今年越冬代成虫监测数量较大,如河北大城县4月28日至5月13日越冬代成虫诱蛾量为405头,去年同期仅99头。董志平说,目前应密切关注6月份的气候条件和二点委夜蛾一代成虫发生时期和数量,降雨多、湿度大有利于二点委夜蛾发生,但干旱高温不利于二点委夜蛾发生。
董志平说,二点委夜蛾是大面积适宜生态造成害虫群体暴增,进而引发的严重虫害。因此,采用农业措施进行生态调控,辅助农药防治一代成虫,会大大减少田间产卵量,减少二代幼虫数量,达到高效防控目的。二点委夜蛾还有杂食性和腐生性,在田间可取食小麦遗留的麦粒、杂草、黄干叶片或腐败植物组织等,当幼虫数量少且食物充足时,会减少对玉米幼苗的危害。
董志平指出,二点委夜蛾的预防、治理主体技术包括三方面,各地农户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选择其中之一进行防治。
首先是推广以栽培管理为主的农业防控措施,这包括“旋耕灭茬”和“清洁播种行麦秸”。[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