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首页 > 科研动态

二点委夜蛾 农业新害虫治理有道
发布时间:2013-07-18    浏览次数:
二点委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欧洲等地,国内于1993年在北京通县也有该虫的记载,当时叫黑点委夜蛾。但是,国内外文献均没有危害农作物的记载。2005年,我国首次发现二点委夜蛾能够危害玉米,从而成为农业新害虫。

  6月是小麦收获、玉米播种的季节,也是二点委夜蛾一代成虫盛发期,成虫还产卵、孵化出二代幼虫,于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危害夏玉米幼苗。因此,6月份是二点委夜蛾虫害防控关键时期。2011年,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北部等6省47个地(市),297个县(市)(区)暴发为害,发生面积达3315万亩,其中虫灾严重的约260万亩,严重威胁到我国黄淮海夏玉米区的生产安全。

  河北省重点项目“主要粮食作物新发生重大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主持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研究员董志平说,早在2005年,河北就已发现二点委夜蛾,并对之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研发出预防、治理等有效措施。

  农业新害虫严重危害夏玉米

  长期以来,黄淮海小麦、玉米连作区遵循着“小麦收获后清除或焚烧秸秆、耕翻土地—播种玉米—玉米收获后清除秸秆、耕翻土地—再播种小麦”的轮耕模式。在本世纪初,随着机械化程度提高,大田作物普遍推广农机异地收割、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等新耕作制度,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减少了耕种开支,但这也使农田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往相对独立的小麦、玉米等单一作物生态,变成了相互影响的“小麦—玉米—小麦”一体化生态体系。

  董志平说,农田免耕播种保护了病菌和害虫的“栖息地”,为其繁衍创造了有利环境;秸秆还田把在秸秆内越冬越夏的害虫等又带回大田,积累了菌源和害虫数量;农机异地收割使病虫草害在不同地区和地块间,传播、扩散更快捷。

  通过田间大量调查、对二点委夜蛾生活习性观察研究,董志平等科研人员发现,二点委夜蛾喜欢隐蔽潮湿的生态环境。6月上中旬是二点委夜蛾成虫的盛发期,又是小麦收获玉米播种期,大量小麦秸秆还田为二点委夜蛾创造了适宜繁衍的生态环境,玉米幼苗又为其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加上二点委夜蛾食性杂、繁殖能力强,使之成为近年玉米生产中少见的严重虫害。

  董志平发现,二点委夜蛾虫害主要以幼虫躲在玉米幼苗周围的麦秸下,钻蛀玉米茎基部造成枯心死苗而缺苗断垄,或咬断玉米气生根造成玉米植株倒伏等症状,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目前,该虫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危害日益严重。河北自2005年发现后,至2010年已在邯郸、邢台、沧州、衡水、石家庄、保定等河北中南部夏玉米产区普遍发生,局部地区发生严重。2011年二点委夜蛾开始在山东、河南、山西、安徽、江苏等其他5省暴发危害,成为新重要害虫。

  全方面全过程预防、治理虫害

  目前小麦进入成熟期,据河北调查,今年越冬代成虫监测数量较大,如河北大城县4月28日至5月13日越冬代成虫诱蛾量为405头,去年同期仅99头。董志平说,目前应密切关注6月份的气候条件和二点委夜蛾一代成虫发生时期和数量,降雨多、湿度大有利于二点委夜蛾发生,但干旱高温不利于二点委夜蛾发生。

  董志平说,二点委夜蛾是大面积适宜生态造成害虫群体暴增,进而引发的严重虫害。因此,采用农业措施进行生态调控,辅助农药防治一代成虫,会大大减少田间产卵量,减少二代幼虫数量,达到高效防控目的。二点委夜蛾还有杂食性和腐生性,在田间可取食小麦遗留的麦粒、杂草、黄干叶片或腐败植物组织等,当幼虫数量少且食物充足时,会减少对玉米幼苗的危害。

  董志平指出,二点委夜蛾的预防、治理主体技术包括三方面,各地农户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选择其中之一进行防治。

  首先是推广以栽培管理为主的农业防控措施,这包括“旋耕灭茬”和“清洁播种行麦秸”。[Page]

  旋耕灭茬指在小麦收获后,利用灭茬机将田间麦茬、麦秸等打碎,并与表层土混合均匀,压实然后再播种。由于减少田间悬浮麦秸量,不利于二点委夜蛾成虫隐蔽、产卵和幼虫生长发育。有条件地方可深旋耕或翻耕,更有利于控制二点委夜蛾危害。

  清洁播种行麦秸是指小麦收获后一般直接播种玉米,然后浇“蒙头水”等待出苗。浇蒙头水后第二天,用铁耙子把玉米播种行的麦秸耙到行间的垄背上,使玉米幼苗不被麦秸覆盖,避免二点委夜蛾危害;或采用播种机将播种行覆盖物推到两边,露出播种行后再进行玉米播种。有的播种机能够将播种行进行旋耕,也能达到同样效果。

  其次是狠抓成虫防控措施。董志平说,小麦收获时,如在田间见到二点委夜蛾成虫,而且每2—3网可获一头虫时,就在夏玉米播种后出苗前,选用有机磷或复配制剂于傍晚在全田均匀喷雾,兼治低龄幼虫。也可与化学除草一起进行,达一喷多防效果。

  “也可采用专用高效性诱剂诱杀成虫,从6月1日至7月10日,在田间放置性诱剂水盆诱捕器,每亩3—5盆,间隔12—15米,诱捕器底部高出农作物冠层顶部10—20厘米,适时补水和洗衣粉,及时捞出虫体;也可采用高效杀虫灯诱杀成虫,每30—50亩一盏,晚6点至早晨6点开灯,及时清除诱杀虫体。”董志平说。

  最后是幼虫危害期的分期防治措施。董志平强调,幼虫危害期防治难度大,对未做前期防控或前期防控不到位的地块,一旦发现有玉米幼苗被害,应及早采取措施。当幼虫主龄期在2龄(幼虫体长小于0.6厘米,危害率在1%及以下)时,可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500倍液、15%茚虫威悬浮剂3000倍液、20%灭多威乳油1000倍液、或6.5%甲氯菊酯乳油1500倍液与茎叶除草剂混合使用,用药液量充足,保证每亩45公斤以上进行全田均匀喷雾,达一喷多防目的。

  当幼虫主龄期在3龄(体长0.6—1.1厘米间,开始钻蛀玉米苗茎基部)时,需采用毒饵、毒土法进行防治。可选用有机磷及其复配制剂,与炒香麦麸或潮湿土壤混合制成毒饵或毒土,于傍晚撒施于距离玉米苗茎基部约5厘米处,每株一小撮,重点撒施在有较多麦秸覆盖的玉米苗附近。

  当幼虫主龄期在4龄(体长超过1.1厘米)及以上,田间出现较多的枯心死苗时,应立即采取应急灌药措施,采用毒死蜱或辛硫磷等及其混合药剂,对玉米苗周围或全田灌药,避免大面积缺苗断垄而毁种。

  “二点委夜蛾具杂食性,以二代幼虫危害玉米为主。目前还发现了三代幼虫危害白菜、线椒现象。因此,基于近年来二点委夜蛾群体大,分布范围广,应密切关注其他作物受害情况。”董志平说。

  二点委夜蛾研究整体水平达国际领先

  董志平介绍,“主要粮食作物新发生重大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课题组经8年联合攻关,对二点委夜蛾为害特性、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其寄主范围、适宜生境、发育历期、生殖力、生活习性等生物学和生态学规律,为准确及时对虫害大发生预警、预报与防控提供了依据。

  董志平说,根据二点委夜蛾对光的敏感波段,课题组还研制出高效诱杀灯;通过其性信息素不同配比和辅料,研制了高效专用性诱剂;筛选出对幼虫致病力较强的嗜菌异小杆线虫HB8、毒性较强的Bt Cry1Ac 毒蛋白;发现了小茧蜂、捕食性黄斑青步甲和铺道蚁等天敌,为其无公害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

  董志平说,课题组首次克隆了二点委夜蛾特异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OI基因;通过各虫态转录组分析获得了81356个基因。其中,与防御机制、杀虫剂代谢相关基因分别为186、247个等,为害虫早期诊断、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防控新技术研究奠定基础。

  此外,课题组还首次研究明确了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小麦玉米连作区1年可发生4代,1、2代幼虫以取食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为主;3、4代幼虫转移到豆类、薯类、棉花等匍匐或有落叶的农作物、果园、蔬菜、草坪等营造的隐蔽潮湿处取食。根据多年田间系统调查和成虫诱测结果,以及大量的田间防控试验,制定了《二点委夜蛾预测预报技术规范》《二点委夜蛾防治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研发的无公害防控技术等已广泛推广应用。[Page]

  经我国著名植保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予元等组成的专家组鉴定,“农业新害虫——二点委夜蛾暴发机制及治理研究与应用”整体研究达国际领先水平。

   

 

 上一篇:夏季喷施农药最佳时间

 下一篇:蔬菜发生肥害巧补救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鲁CP备11033178号-1

主办: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电话:0534-2321660 地址:德州市德城区德兴中大道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