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菌在抽穗开花时入侵危害小穗,抽穗扬花期的雨日、雨量和相对湿度是决定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该病害主要发生在穗期,引起穗腐,穗腐在小麦扬花期后出现。最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清晰的水渍状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随后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黑色小颗粒(病菌子囊壳)。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该病害防治的最佳时期为抽穗扬花期,如果天气预报扬花期多雨高湿,就应抓紧喷药,每亩可用80%多菌灵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100克。如扬花期遇到阴雨天气,5~7天后可再喷一次,以确保防治效果。
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自幼苗至抽穗均可发生,发生轻重主要是4~5月份的降雨量,田间湿度大、生长茂密的麦田发生重;春季降水次数多易造成病害流行。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茎和穗。
其综合防治方法:一是种植抗病品种;二是麦收后及时来茬翻耕,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三是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四是认真抓好药剂防治工作,当田间出现病叶时,可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克/亩或20%三唑酮乳油50毫升/亩兑水40~50千克喷雾防治,连续防治两次。
麦蚜
麦蚜,又名腻虫,为害小麦的主要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禾缢管蚜、麦无网长管蚜。
麦蚜在小麦苗期,多集中在麦叶背面、叶鞘及心叶处;小麦拔节、抽穗后,多在茎、叶和穗部刺吸为害,并排泄蜜露,影响植株的呼吸和光合作用。被害处呈浅黄色斑点,严重时叶片发黄,甚至整株枯死。穗期为害,造成小麦灌浆不足,籽粒干瘪,千粒重下降,引起严重减产。另外,麦蚜还是传播植物病毒的重要昆虫媒介,以传播小麦黄矮病危害最大。
麦蚜主要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等。从小麦苗期至穗期都有危害,以穗期危害对产量影响最大。苗期当蚜株率达40%~50%,平均每株有蚜4~5头时进行防治,穗期当有蚜穗率达15%~20%,每株平均有蚜10头以上时进行防治,可用25%氰戊·乐果50毫升/亩或25%氰戊·辛硫磷50毫升/亩,也可用40%氧化乐果50毫升/亩,兑水50千克喷雾。单防治麦蚜可选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6~8克10~20克对水喷雾或弥雾。
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主要有红吸浆虫和黄吸浆虫,是小麦毁灭性虫害之一,轻则减产,重则绝收。
蛹期(小麦孕穗期,约4月中下旬)防治:土壤查虫时每取土样方(10厘米×10厘米×20厘米)有2头蛹以上,就应该进行防治。防治方法:每亩用5%毒死蜱粉剂600~900克,拌细土20~25千克,顺麦垄均匀撒施;或用40%辛硫磷乳油300毫升,兑水1~2千克,喷在20千克干土上,拌匀撒施在地表,施药后应浇水,以提高防效。
成虫期(小麦抽穗至扬花期,约4月下旬至5月初)防治:灌浆期拔开麦垄一眼可见2~3头成虫时,应进行药剂防治。每亩用40%辛硫磷乳油65毫升,或菊酯类药剂25毫升,兑水40~50千克于傍晚喷雾,间隔2~3天,连喷2~3次,或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100~150毫升,兑水1~2千克喷在20千克麦糠或细沙土上,下午均匀撒入麦田。
纹枯病
主要危害小麦茎秆基部和叶鞘,从苗期开始侵染,拔节后达到发病高峰。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发生于植株茎基部,隐蔽性强,容易错过防治时期。出现枯株白穗时,施药已无效果。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2.药剂防治:(1)播种前每亩用2.5%适乐时20毫升或2%立克秀10~15毫升加水0.5~1公斤拌麦种10公斤。(2)在分蘖末期每亩选用12.5%禾果利20~30克,或15%粉锈宁100克加20%的井岗霉素25~50克,兑水45~75公斤对小麦茎基部进行喷洒,隔7~10天再喷洒一次,连喷2~3次。(3)在小麦纹枯病发生较重的地区,每亩用5%井冈霉素100~150克,手动喷雾器兑水100~150公斤喷雾,亦可兑水300~450公斤泼浇。(农民日报)
|